美國知名影星約翰屈伏塔的16歲長子日前猝死,死因雖然尚未公布,外界懷疑與他罹患川崎氏症有關。月前國內1名14歲國二學生也險因川崎氏症喪命,幸經台大雲林分院緊急進行心導管治療救回一命,醫生呼籲,川崎氏症已成為孩童的隱形殺手,家長千萬不要輕忽。

   

      14歲的郭同學,於5歲時曾罹患川崎病併發多發性冠狀動脈瘤,然而近一年來未規律追蹤及服用抗血栓劑,甚至改服中藥。郭同學發現,每當運動時就會感覺胸悶及喘加劇,後於中部某醫學中心接受64切多螺旋電腦斷層檢查(MDCT)發現右側冠狀動脈近端全阻塞,緊急安排心導管治療卻未能打通。考量病人的年紀接受心臟繞道手術尚年輕,因而轉介到本院心臟內科再次接受心導管治療。手術成功,生活也恢復正常。

    

     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林鈺然表示,川崎式症 (Kawasaki disease) 致病原因不明;可能與感染過後的免疫系統異常反應有關,急性期表現最常見突然高燒達39度至40度。川崎氏症,1962年首先由日本Tomisaku Kawasaki醫師發表。根據2003-2006全民健保局統計,在台灣每年每十萬名五歲以下的兒童人口中約有69例。男女比為1.62:1,為全世界盛行率僅次於日本的地區。91% 好發於五歲以下; 50% 好發於兩歲以下。川崎氏症儼然已取代風濕性心臟病成為兒童最常見的後天性心臟病。

     高憲立主任說,侵犯心臟血管系統是造成川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約15-20%的患者會產生冠狀動脈瘤,其中有4.7%的患者產生巨大冠狀動脈瘤,它們幾乎不會消失,且日後較易引起冠狀動脈血栓、鈣化、狹窄和心肌梗塞;死亡率約有1-2 %,至於較常見的中、小型冠狀動脈瘤,80%會在五年內消失。

  由於川崎病最嚴重的併發症就是造成冠狀動脈瘤形成、日後產生冠狀動脈狹窄及心肌梗塞,嚴重者會導致死亡。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藉此呼籲民眾一旦小孩被告知罹患川崎病,一定要規律追蹤及服藥,不要因為早期沒有症狀而掉以輕心。如果不幸產生冠狀動脈狹窄,在本院心血管中心團隊也有相當的醫療水準;林鈺然醫師為本院兒童心臟科主治醫師,負責診斷及治療兒童先天性及後天性心臟病。本院罹患川崎病的病童,多由林醫師追蹤及治療,讓孩子不必遠赴外地就醫。對於已經產生冠狀動脈瘤或發生冠狀動脈狹窄的病患,本院有堅強的心臟血管醫學中心團隊,使用心導管利用氣球撐開或放置冠狀動脈支架等方式來重建心臟血流,減少孩童日後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必要。

 

◎川崎氏症之急性期表現


*突然高燒 (39-40°C),若未經治療平均會持續燒12天。自發燒開始2–5天內,其他症狀陸續出現。

*結膜炎:兩眼結膜充血,但無分泌物

*口腔黏膜變化:草莓舌,嘴唇紅腫乾裂甚至出血,咽喉紅腫

*手腳浮腫、紅斑;1-3週後開始皮膚脫屑,特別是指尖周圍

*不同型態的皮疹,廣泛分佈於四肢和軀幹

*急性非化膿性頸部淋巴結腫大,單側或雙側,直徑至少1.5 公分

以上至少符合五項才可診斷為川崎症

 

資料來源:http://www.ylh.ntuh.mc.ntu.edu.tw/ylh/epaper/ylh_epaper_no2/server.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eng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